更/懂
餐饮酒店设计和施工 , 更多人选择了我们
近5年来,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实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如今,全省林地面积达到1.47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42%,活立木总蓄积达到2.171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每年产生总价值为1825.92亿元。一幕幕建设生态环境的大戏,在陇原大地精彩上演。
建设完备森林生态体系植被覆盖率持续提高甘肃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地,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使甘肃成为多灾地区,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不但为促进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也为整个西北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从省政府1998年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开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一项接一项的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翻开了陇原生态建设史上的新篇章。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已使中东部水土流失区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治理区土壤侵蚀模式下降25%以上,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50%。
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4.03%提高到12.59%。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净增9.8个百分点,达36.1%,土壤侵蚀总量由原来的6057.9万吨减到3952万吨,水土流失面积由2.3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28万平方公里。
天保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18.48%提高到23.18%,有效遏制了局部生态恶化的状况。河西地区北部风沙沿线建立起长达1200公里、面积约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和130万亩的农田林网,保护高产农田900多万亩,40.8%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扩展趋势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和沙尘暴发生频率显著降低。绿色在蔓延,天空重新变蓝、荒山重新披绿、河流重新欢腾,许多地方又恢复了生机。林业产业发展强劲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前的景泰县草窝滩镇红跃村,是全县闻名的特困村,这里风沙本来就大,后来因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使土地发生次生盐碱化,村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全村10年没盖过一间房。
现在来到这片土地上,村旁原来的盐碱地上连片的枸杞树一眼望不到边,村民们正忙着把9月采摘的存货成箱地装车,运往外地。依靠枸杞种植,红跃村甩掉特困帽子奔向小康生活,经历了一次绿色的跳跃。红跃村的变迁,浓缩了甘肃人长久以来对环境改善的孜孜以求、对生态建设的不懈努力。
随着多项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全省经济林果、种苗花卉等六大林业支柱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苹果、核桃、花椒、枸杞等林果产业已成为甘肃省许多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截至2010年底,全省林业实现总产值162.2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37%,其中经济林果等六大产业产值126.4亿元。农民年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733.2元,占全省农民年人均总收入的22.4%。
2011年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后,新造经济林63.2万亩,提质增产和低产改造97.5万亩,种植总面积达1793万亩。甘肃省2009年10月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已有280.08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发展林下经济便成了家庭承包经营者们致富增收的快捷之路。
目前,合水、泾川等7个省列试点县(区)农民培育苗木3.3万亩,投入资金1749.8万元,累计造林24.67万亩。发展林下养鸡户610户,放养生态鸡159万只,林下种草6.7万亩,林下种药材1.54万亩。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有了可喜的成果,生态保护自然要跟得上。
近年来,甘肃省环保部门认真实施了《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甘肃省农业生态保护条例》等多项地方法规。省政府把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理以及资源开发项目检查纳入到年度环保责任书当中,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07年以来,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稳步增加,保护区建设全面提速,新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洮河、张掖黑河等2个省级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白水江被国家列为全国51个示范自然保护区,尕海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全省现有自然保护区49个,保护区面积1.44亿亩,占甘肃国土面积的21%,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得到保护。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相对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繁荣发展张掖市退休老职工曹华每天都要去一次市里的湿地公园。走在公园内幽静的石子路上,看着湖面上掠过的飞鸟,老曹有说不出的高兴,张掖本身就是块大湿地,这里不缺水。以前我们对水的利用都局限在灌溉、饮用等方面,没有往生态环境这方面想。
他用手比划了一下公园的形状说:这地方以前破破烂烂的,谁也没想到能建成这么漂亮的公园。这里环境好,空气也好,我们平时都爱到这里来。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居环境美化,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建设关注程度不断增强,生态和谐理念日益提高,全省多个城市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提出了建设园林化城市、创建生态文明城市、践行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的目标,按照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村镇花园化的思路,将生态和谐理念贯穿在城市、村镇建设中,扎实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推动园林绿化向城郊和农村延伸,大力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森林氧吧、天然绿地、人工园林、生态公园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快速推进。社会上涌现出一批自筹资金绿化荒山、承包荒山和认养树木的集体和个人,形成了人人关注林业、人人重视林业、人人参与林业的大好局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理念得到普及。
全省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也逐步得到完善。祁连山、敦煌西湖、兴隆山、白水江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建立博物馆4个,武威国家级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等8家单位被国家林业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成为宣传林业生态文化和发挥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
全省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呈现多元化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82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1处,省级森林公园61处,总面积达1400万亩,涉及全省12个市州的53个县市区。各森林公园在开发丰富自然景观资源的同时,大力挖掘民俗、地域文化等人文资源潜力,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旅游节、民俗节庆活动和文艺演出,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优势,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进入十二五,甘肃省将继续沿着生态建设的发展轨道砥砺前行,再建辉煌!(记者陈泳)。
本文来源:米乐|米乐·M6-www.gpgct.com
餐饮酒店设计和施工 , 更多人选择了我们